词典婆罗门
婆罗门
词语解释
婆罗门[ pó luó mén ]
⒈ 印度种姓制度中最高种姓或僧侣的一员,其主要职务是诵经、传经(吠陀经)并主持宗教各种仪式。亦称“婆罗门教徒”
英Brahman;
引证解释
⒈ 古 印度 四种姓之一。居于种姓之首,世代以祭祀、诵经、传教为专业,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享有种种特权。
引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族姓》:“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浄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
⒉ 印度 古代宗教名。相传约于公元前七世纪形成,以崇奉 婆罗贺摩 而得名。
引《隋书·南蛮传·赤土》:“其俗敬佛,尤重婆罗门。”
清 赵翼 《春间晤西庄于吴门》诗:“婆罗门善呪,无此大神道。”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七:“虽然其差如此,而其变不平等教为平等则同,三教殆皆源於婆罗门乎?”
⒊ 古 印度 别称。
引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名称》:“印度 种姓族类羣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 婆罗门国 焉。”
⒋ 曲调名。 唐 南卓 《羯鼓录》载诸宫曲中有《婆罗门》。 《敦煌曲子词》中也有调名《婆罗门》。按,《婆罗门》曲系 唐 开元 中 西凉 都督 杨敬述 进献, 天宝 十三年改名《霓裳羽衣曲》。参阅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三。
国语辞典
婆罗门[ pó luó mén ]
⒈ 印度的贵族。
⒉ 词牌名。本为唐大曲,曲调乃从大曲摘遍而来。词为双调,七十六字,九平韵。
⒊ 梵语音译,义译为「净行」、「净裔」。印度早期社会,凡分四种阶级,婆罗门是最高阶级。婆罗门自称是梵天的后裔,世袭祭司,事奉大梵天,专修净行,掌握神权;后引申泛指出家的修行人。
引《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四》:「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相关词语
- bài dǎo yuán mén拜倒辕门
- rú mén儒门
- shì mén释门
- luó hàn qián罗汉钱
- tuó luó ní陀罗尼
- bìng mén并门
- miàn bō luó面波罗
- féng mén zǐ逢门子
- guì qī quán mén贵戚权门
- kè luó dì yà克罗地亚
- zhuàn mén转门
- jīn pǒ luó金叵罗
- dōng mén yǎn东门眼
- yìng mén应门
- liè luó列罗
- zhào luó罩罗
- jué luó爵罗
- guì mén跪门
- mén kě zhāng luó门可张罗
- mén bàn门瓣
- mén zú门卒
- qián luó钳罗
- mén lǘ zhī wàng门闾之望
- zhōng mén中门
- bō luó àn波罗岸
- jīn mén dà qiáo金门大桥
- chuǎng guǎ mén闯寡门
- lù mén路门
- dǐng lù mén鼎路门
- shé mén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