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软绡红泪积,漏痕斜罥菱丝碧。古钗封寄玉关秋,天咫尺,人南北。不信鸳鸯头不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泪水洒下浸湿了衣衫,草字行行,犹如斜挂着的菱蔓。遥寄一封书信给远隔千里的征人,天涯咫尺,人各南北,不信朝夕相伴的鸳鸯见了这样的愁绪不会愁白了青丝!
注释
软绡(xiāo):即轻纱柔,一种柔软轻薄的丝织品。此处指轻柔精致的丝质衣物。
漏痕:草书的一种笔法,谓行笔须藏锋。与下句之“古钗”均指草书。宋姜夔《续书谱》:“草书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法书苑》谓:颜鲁公与怀素同学草书于邬兵曹。或问曰,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始得低昂回翔之状,兵曹有之乎?”怀素以古钗脚对,颜鲁公曰:“何如屋漏痕?”
斜罥(juàn):斜挂着。
菱丝:菱蔓。
古钗(chāi):亦作“古钗脚”。比喻书法笔力遒劲。
玉关:玉门关。古代以玉门关代指遥远的征戍之地。唐李白《王昭君》之一:“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回。”
咫(zhǐ)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
参考资料:
1、张秉戌著.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7:66
2、(清)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万卷出版公司,2011:26-28
赏析
《天仙子·好在软绡红泪积》况味颇有拟古之风,遣词造句古朴雅致却不见笨拙,只识真意境,收篇一句更为点睛之作,含婉深细。词句叙说相思离情别绪,依三个层次进行描述:
首二句说菱丝碧。谓漏痕斜罥,指上面草字行行,犹如菱蔓斜挂。又谓软绡红泪,指上面凝聚泪痕,仍依稀可见。这是对于来书的描述。好在说明感情不变,温爱依旧。因为有实物见证,软绡下留下红泪。这时第一层意思。
中间三句说玉关秋。谓于秋尽之时,在玉关接到来书。用古钗脚写成的书信。
古钗与上面的漏痕,指草书,亦指泪痕。如果说漏痕斜罥的菱丝碧为专指,那么,古钗封寄当是泛指。表示出征关塞,接获兰闺锦字。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广。以下两个三言短句,就一个“秋”字,加以引申,将天下这征人、思妇所造成的两地相望,重会无期的局面,展示出来。这是第二层意思。
最后的“不信鸳鸯头不白”,以“不信,不;信,一定”的模式,表示虽遥隔千里,但始终坚信,将相守终老。其所信守,与“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孟郊《列女操》)一样决绝。这是全篇的总结。
三个层次的铺排,其中心意思,即所谓作书寄远者也。征人思妇,相思念远,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昭代词选》辑录纳兰此词,副题为“古意”,表明是一种仿古之作。乃复制品,并非原创。当不一定来真的,未必有真感情在,比如王国维所说,“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不一定用心,用生命书写,或者歌咏。也许只是一种游戏文字。并且因为用典,以故事说故事,亦很难相信就是自身的体验。但其将个别推向一般,却更加带有普遍意义。未可等闲视之。
词开头两句用典可谓十分恰当,以浑朴古拙之笔写妻子寄来的轻纱,浅叙白描,却不失情真意切,深致动人。首句用一锦城官妓灼灼之典,《丽情集》中说:“灼灼,锦城官妓也,善舞《柘枝》,能歌《水调》,御史裴质与之善。后裴召还,灼灼以软绡聚红泪为寄。”此处软绡,饱含款款相思之情。“古钗封寄玉关秋”亦用古钗之典,深切委婉地表达了归乡之思,表达了他对爱妻的深情思念。而结句犹显含婉深细,“不信鸳鸯头不白”,是反用李商隐的《代赠》中“鸳鸯可羡头俱白”,也有欧阳修《荷花赋》中句子:“已见双鱼能比目,应笑鸳鸯会白头”,亦是“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之意。
参考资料:
1、何雅苓评注.纳兰的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248-249
2、(清)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万卷出版公司,2011:26-28
3、聂小晴.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48-49
4、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11-13
创作背景
纳兰纳兰性德是康熙皇帝的殿前侍卫,常与爱妻卢氏分居两地,词人只能以词抒怀,发其幽恨。《天仙子·好在软绡红泪积》就是词人纳兰在扈从出塞期间写给爱妻卢氏的。
参考资料:
1、聂小晴.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48-49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树;而听讼斯在,即周邵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毛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客思深 一作: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那堪 一作:不堪)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