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俊无少年,日车何躃躃。
我待纡双绶,遗我星星发。
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
寒食摇扬天,愤景长肃杀。
皇汉十二帝,唯帝称睿哲。
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
译文
年轻人被轻视,难成俊杰,太阳之车为何这样缓慢运行!
我殷切期待着能得到通显之位,快把白发赐给我,以能早得重用。
洛阳城门外有贾谊的坟墓一座,凭吊的人们很久以来就已断绝;
在花柳飘摇的寒食扫墓节,景象却如深秋,让人感到悲愤、萧瑟!
堂堂西汉王朝,帝王有十二个之多,只有那汉文帝,可称得上聪慧明哲;
可是一旦他也偏信了那些无耻小人,昌明的政治也就永远沉没消歇。
注释
奇俊:才智杰出的人。
日车:太阳。躃(bì)躃:行走缓慢的样子。
纡(yū)双绶(shòu):指做高官。《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载,金日磾的两个儿子八九岁的时候便封高官,佩双绶。纡,结,系。绶,系在官印上的丝带。
星星发:花白的头发。
都门:东都洛阳城门。
贾生:贾谊,洛阳人。年少才高,被汉文帝重用,但受到毁谤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十三岁时含愤而死。
青蝇:吊客。《三国志》:“虞翻流放交趾,自伤身无可无语,死当以青蝇为吊客。”
摇扬:飘摇。一作“垂杨”。
愤景:悲愤的景象。
肃杀:严酷萧索之貌。
“皇汉”句:此指西汉的十二位皇帝。皇,大。
帝:此指汉文帝。
睿(ruì)哲:圣明,英明。
一夕:即一朝、一旦之意。
竖儿:小子。此句一作“反信竖儿言”。
文明:昌明的政治。
沦歇:沉没消歇。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7
2、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3-128
3、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69-177
这首诗表达了失意文人对进入官僚体系的渴望、焦虑、怨恨、绝望。
首先是两个耀眼的榜样——金日磾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小儿八九岁的时候便封高官,佩双绶,令李贺羡慕不已。但是他没有这种幸运,双绶没有得到,头发倒白了不少。年华已逝,功名无望,不仅焦灼,还有失制和怨恨,借贾生之事发出。文人望获得帝王的垂青,获得垂青后仍旧可能好景不长。皇帝们是那么容易听信谗言。西汉十二位皇帝中,唯有文帝堪称睿哲,但他也难免听信小人诲言。贾谊终于被贬为长沙太傅,三十三岁即忧愤而死。而今又值寒食,杨柳播荡,昔日那些毁谤贾谊的无耻小人们虽然早已不在人世,洛阳城外的贾生墓却少人吊祭,呈现一片肃杀之景。这肃杀之感是贾谊之悲与李贺之怨相互碰撞的产物。
李贺也遭小人谗言的陷害,“家讳”问题就是缘于小人的告发。贾生毕竟曾获帝王垂青,曾经进入权力核心,也算“潇洒走一回”;李贺则被小人陷害得十分彻底:当他正欲一展宏图的时候,命运之门就向他彻底关上了。但他心中永远也放不下“蒙帝王垂青”的信念。“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一旦相信了这些进谗言的小人,便会永远失去文明的政治。这是“为帝王师”价值的“反面论证”。获得垂青,建功立业,甚至“为帝王师”,是无数文人心中的一个“心结”。“解铃还需系铃人”,可这个“系铃人”却总是期盼不至——系铃人常常只管“系铃”,不管“解铃”。
参考资料:
1、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69-177
2、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60-562
3、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6-1027
4、吉新宏.观望者:现实秩序中的李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52-56
5、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47
这是李贺对现实有所感慨而作的一组讽喻诗,非一时一地之作,当作于元和六年(811年)至元和八年(813年)李贺担任奉礼郎期间。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
参考资料:
1、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3-128
2、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69-177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树;而听讼斯在,即周邵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毛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客思深 一作: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那堪 一作:不堪)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