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
译文
先生为什么离开我们,你掌大旗的诗坛日新月异,正需要有你引导前行。
先生在青山明月夜里走去,又回到青山明月夜里来,你的诗篇如青山常在,千古第一人。
虽然天地不公,不给先生留下骨身,但骨身带不走英名,先生永远活在天地之间。
谁能帮我去湖南耒阳将杜甫之墓移来青山,让两位伟人相邻相伴、彼此唱和。
注释
青山:一名青林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南,林壑秀美。唐天宝中改名谢公山。
李翰林:指李白。李白于天宝元年(742)被召入京供奉翰林。
道:指道德文章。
销骨:消蚀骨体。极言伤害之深。
傍:近。
耒(lěi)阳冢:杜甫行船在耒阳县境遇大水,时任来阳县令未找到杜甫踪迹,以为他已被淹死,在耒阳县北为他建了一座空坟。
参考资料:
1、朱世英.古人笔下的安徽胜迹.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150
2、费振刚.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25
3、邓元煊.历代名人咏李白.四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89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李白墓前对李白一生文学创作进行高度评价,前四句盛赞李白的精神不死,道德文章永垂青史;后四句表示对李白的不幸深表哀悼。诗人以李杜自比兼借抒情,充分表现诗人对两位诗人的敬佩与深深的缅怀之情。
“何谓先生死,先生道日新",开篇就把读者拉到李白墓前进行铺叙,言先生虽死而犹生,后继有人。正如杜荀鹤《赠聂尊师》有句“诗道将仙分,求之不可求”。“青山明月在,千古一诗人”,诗人追思李白之死,综其一年,言其将像青山明月一样千古不朽,朗照后世。
后四句表示对李白的不幸深表哀悼。王稚登《李翰林分体全集序》云: “夫磷非逆,而从磷者乃为逆乎?......青莲故不幸而罗销骨之口,岂不冤哉!”这两句话可作为“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的注脚。由此看出诗人批判排挤、打击过李白的社会势力,以抒发悲愤、悼念之情。生前不幸,身后凄凉,使读者哀叹。随后诗人述愿、吟邻。盼诗仙、诗圣永以为邻。李白墓前思杜甫,所以诗人心情沉重地写道: “谁移末阳冢,来此作吟邻。”杜荀鹤是李杜并重的,在诗中多次提到这对诗友,如《江南逢李先辈》云: “李杜复李杜,彼时逢此时。”又《哭陈陶》云: “耒阳山下伤工部,采石江边吊翰林。” [3] [5]
这首诗盛赞李白高风亮节及不世出的艺术才华,偏巧妙地引入了杜甫,相得益彰,或以李杜自况,或以之抒情。深化了人们对于二诗人的形象,充分表露出诗人对李杜的真情挚爱。
参考资料:
1、邓元煊.历代名人咏李白.四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89
2、李乃珍.新编注声唐诗三百首.山东:齐鲁书社,2014:38
3、魏涵民.马鞍山古诗词选注.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48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不详,此诗收于杜荀鹤所著《唐风集》。杜荀鹤经过青山李白墓地,对诗人作出了高度评价,并深表哀悼,写下了这首悼诗,。杜荀鹤一生不得志,在黄巢起义后隐居,久经战乱看遍炎凉,多作悲凄之诗,这首诗便是此类之一。
参考资料:
1、邓元煊.历代名人咏李白.四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89
2、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安徽历代文学家小传.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61:55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树;而听讼斯在,即周邵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毛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客思深 一作: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那堪 一作:不堪)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