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故事大全 词牌名 在线反馈

觱拂泺水源,渊沦晋溪波。

出处

全诗

太行元气老不死,上与左界分山河。

有如巨鳌昂头西入海,突兀已过余坡陀。

我从汾晋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

济源盘谷非不佳,烟景独觉苏门多。

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万古留山阿。

觱拂泺水源,渊沦晋溪波。

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鼋。

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

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

我来适与风雨会,世界三日漫兜罗。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长哦!

今朝一洗众峰出,千鬟万臀高峨峨。

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

山阳十月未摇落,翠蕤云旓相荡摩。

云烟故为出浓淡,鱼鸟似欲留婆娑。

石间仙人迹,石烂迹不磨。

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杀孙公和。

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

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

元子乐矣君其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行山伟大精神永远不会老死,顶峰与天界划分出疆域和山河,

就好像巨龟一样昂头跨入大海,又高高地翻越多少座高冈斜坡。

我从那古晋国的汾水之畔走来,巍巍太行的前后左右全都经过。

济源县的盘谷风景并不是不好,要论云烟景致还是苏门山最多。

看这涌金亭下面的百泉水,像一只海眼千万年留在山窝。

它喷涌而出像是泺水的源头,它浪花飞转像是晋水的余波。

它声如云雷像是包藏着鬼怪,它穴窟深邃像是隐藏着龙蛇。

仿佛仙女在簸弄明月般的水珠,喷发地底的蕴藏上天也不呵责。

碧油油的湖面比酒还要纯净,十余里云霞锦缎翻动着风荷。

我来恰好是风雨阴沉的天气,云雾飘飞在天地间布满兜罗。

在山间行走却不见山的踪影,眺望着北方我只能长叹空哦。

今日忽然阴云尽扫群山毕现,秀丽景色像美女的头饰闪烁。

山间的石壁割断了万里晴空,蒙蒙烟气遮掩着崖间的藤萝。

十月的太阳此时还没有降落,翠叶和云旗在风中飘荡擦摩。

山里的景色总是有浓又有淡,游鱼飞鸟正表演着舞姿婆娑。

那山石上保留着仙人的遗迹,纵使山石朽烂仙迹也不灭磨。

仙人此去永也不会返回来了,天子的车驾却在倾刻间颠簸。

江山破碎而我们不喝个大醉,孙登就会拍手讥讽嘲笑你我。

长安城上的鸟尾早已经错乱,并州少年随时随刻守着战戈。

举起酒杯我问一声谢公安石,面对今日百姓你有什么对策?

我元好问喝酒喝得多么高兴,诸位朋友,你们要尽情地唱歌。

注释

涌金亭:河南辉县西北七里有苏门山,也叫百门山。百门山下有流泉,叫百门泉,简称百泉。涌金亭在百泉亭东,“泉从地涌出,日照如金,故名”(《河南通志》)。

太行(háng):山名,在山西、河北与河南之间,主峰在山西晋城南,古有“天下之脊”之称。苏门山位于太行山脉南段。元气:生成天地万物的混元之气。老不死:长存不灭。

左界:天界。《白虎通》:“天左旋,地右旋。”

鳌(áo):传说中的海中大龟。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余:剩下:陂(pō)陀(tuó):倾斜不平的样子。苏门山为太行山余脉,南临平原,山势渐趋平缓。

汾晋:金设汾州、晋州,都在山西境内,即当时的河东路,诗人家乡忻州在此。指汾水流经的山西中部地区。

“山之”句:是说自己跨越太行山而至苏门山。

济源:县名,在河南西北部,黄河北岸。盘谷:位于济源县北二十里,即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之盘谷。

烟景:树木茂密,云烟缭绕的景色。

海眼:泉眼。《辉县志》:“百门泉……中有三大泉,或传为海眼,以竿试之,不知所底。”山阿(ē):山的转弯处。

觱(bì)拂:泉水涌出的样子。泺(luò)水:古水名,源出山东济南。

奫(yūn)沦:波浪回旋的样子。晋溪:即晋水,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源出滴沥泉,泉由悬瓮山出,犹百泉出自苏门山。

云雷:指山中云雾缭绕之处。涵:包容。

窟宅:洞穴。蛟鼍(tuó):蛟龙和鳄鱼。

水妃:即水仙,司水女神。簸弄:摆弄,玩弄。明月玑:即夜光珠,此比喻水色。《神异经》:明月珠,径三寸,光照千里。玑,不圆的珍珠。

地藏(zàng):地下的宝藏。发泄:外露。诃(hē):怒责。

平湖:涌金亭前的水池,由泉水汇成,后修成长三百尺、宽百余尺的湖。

云锦:彩霞,这里比喻荷花。

适与风雨会:正赶上刮风下雨。

世界:此指宇宙。兜罗:也成兜罗锦,即木棉,《楞严经》注:兜罗树上出绵。此处喻指云雾。

“山行”句:由于连日雨雾笼罩,所以在山中行走却看不见山的真貌。

长哦(ó):长叹。

千鬟(huán)万髻(jì):形容山上景色美妙,如同妇女头上的装饰一样好看。鬟、髻,古代女子的发式,因高耸于头顶,故常以之比山头。峩(é)峩:同“峨峨”,高耸的样子。

“空青”句:指青空如被峭壁截断。空青,青色的天空。

微茫:迷茫不清。烟萝:草木茂密,烟聚萝缠的状态。萝,即松萝,地衣类植物,常寄生于松树上,蔓延下垂。

山阳:山的南面。摇落:指草木凋零。

翠蕤(ruí):下垂的绿色草木。云旓(shāo):漂浮的流云。旓,旌旗下边垂悬的饰物。荡摩:摇荡碰擦。

婆(pó)娑(suō):盘旋,起舞。

六龙:《淮南子》:“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这里即指日光。蹉跎:虚度光阴度过,这里即指西沉。

拊(fǔ)掌:鼓掌,拍手。孙公和:孙登,字公和,三国时魏人,曾隐居苏门山,人称“苏门先生”。是个半人半神的形象。

乌尾讹(é):乌鸦噪起,意谓时局动荡。讹,通“吪”,摇动,比喻天下动荡。

并州:汉唐时州名,州治在今山西太原。夜枕戈:枕着武器睡觉,表示时刻准备作战。

谢安石:谢安,字安石,东晋孝武帝时宰相。早年隐居东山,屡违朝廷旨意,不肯出仕。

如……何:意为“对……怎么办”,“把……怎么办”。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

元子:指唐代诗人元结,少居商余山,曾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自称。此处诗人自称。

参考资料:

1、白寿彝等主编;韩兆琦等选注.《文史英华 诗卷》:湖南出版社,1993.12:第841-842页

2、李汉秋主编.《中国历代名诗名词鉴赏辞典 诗卷》: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07:第690-691页

3、陈文新,鲁小俊选注.《古代诗文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08:第180-181页

4、章必功著.《元好问暨金人诗传 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206-208页

5、吕晴飞,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04:第1040-1041页

赏析

从诗的开头到“烟景独觉苏门多”共八句,诗人以此来的行踪为线索,叙述路途所历,点出苏门山的地理位置,百门泉的景致之胜。诗一开始写太行山之高,突兀而来。又把它比为一只巨鳌,描述了太行山由东而西的突兀峰岭和由此而南的渐缓山势。诗人该处是直接借巨鳌以状山势的突兀高耸,给人一种涌动的感觉。但从山岭而下,山势越来越缓,比及苏门山,已是山之余脉,北负太行,南临平原了。诗人巧妙地点出了苏门山的地理位置,言下之意,与太行正脉相比,苏门山自然小多了。但山虽小而风景美。表面看去,诗人在平平地叙事,但中间插入“济源盘谷非不佳”一句,便从对比中突出了苏门山的美。

诗题虽然是“涌金亭”,但诗的重点是涌金亭下的百门泉和涌金亭周围的苏门山。该处,涌金亭只是一个视点。接下来,从“涌金亭下百泉水”到“云锦十里翻风荷”十句,从不同的侧面写百泉水。首先说明百门泉在涌金亭下,点题。下一句“海眼万古留山阿”,指出百门泉出于苏门山麓,顺手用了“万古”一个字眼,说明其久远,也就显出一种苍劲之气。“臂沸泺水源,裔沦晋溪波”两句写泉水从地下涌出之象,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源出今山东济南市西南的泺水,取其“水涌若轮”(《水经注》)的比喻;一个是源出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的晋水,取其“奫沦”。以此写出了百泉涌动之速,回旋之疾。这是眼看到的,是视觉形象。“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鼍”两句是写水波之声,也用了两个比喻,不同的是,前者用具体的实物,后者用莫须有的灵怪,是诗人的想像。无数的泉眼涌出的泉水,先分流、后汇合,石激浪涌,又在山谷之中,回声互撞,其声响恰似“飞湍瀑流争喧您,琳崖转石万壑雷”。诗人置身于云雷似的水声之中,感到奇妙无比,以为是水中的鬼怪,深渊中的蛟龙,发出的阵阵吟啸。这是耳听到的,是听觉形象。“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两句,写水花和水珠,也用比喻。诗人观赏着泉水奔流激起的奇妙的水花和飞溅起的透明的水珠,又联想到水中的女神把地下宝库中的明月珠簸弄出来了。如此想像是很奇特的,当然也只能用如此奇特的想像去描绘如此奇特的泉水。“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两句扩展开来,写泉水汇集之处的水池和荷花。百门泉水汇集成一个大池,诗人称其为“平湖”,水平如镜,水深澄碧,比酒还要绿,还要清冽。池水中的荷花随风翻动,像十里云锦一样美丽。如此,由泉源、水声、水花、水珠、平湖、风荷,组合而成的百门泉景象,真是美不胜收,奇不可言。

从“我来适与风雨会”到“六龙忽蹉跎”,十六句,从各个角度写苏门山。写山却有周折,从“山行不得山”写起,这是因为诗人翻越太行来到苏门山时,正好赶上秋雨连绵,像木棉(兜罗就是木棉树)一样的白色的云雾把整个世界笼罩起来,整整三天诗人只好向着北方徒唤奈何。正因为遇到了这样的坏天气,不仅视线不开阔,而且也使人抑郁,所以一旦云霁天开,整个世界又突然以明朗的姿态出现在诗人眼前,那舒畅、愉悦真是难以言说,诗情顿然高涨起来:“今朝一扫众峰出,千鬟万髻高峩峩”,把苏门山从云遮雾罩中突现出来,那一座一座的山峰就像妇女头上高耸的鬟髻一样,千姿百态,任其欣赏。这是一种概括的描写。下面就进行细致刻画:首先是“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其次是山上的树木,虽是十月天气,时序已入初冬,可生长在山南向阳坡上的树木还没有落叶,像翠绿的旌旗,与浮游的云团互相摩擦。再次是天空的云朵、山间的飞鸟、泉中的游鱼都竭尽变化、飞鸣、翔跃的姿态,好像懂得人意,在挽留诗人,实则是诗人与大自然融合为一,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是在“与造物者游”了。接下来写山中的神仙传说,是虚境实写,因为这种仙迹所在名胜之地差不多都有,是道教文化深入渗透的一种表现,而且非常古老,即使石头已经风化碎裂,其迹仍然存在。最后,用“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结束山的描写。这里是包含着某种感慨的,是人事沧桑,家国兴亡,在诗人心灵上刻下的印痕的流露。

结末七句,抒发感慨。“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煞孙公和”两句过渡承上启下:江山是如此娇美,使人叹赏得如痴如醉。诗人顺手拈来,作为现成的应景典故,说他面对大好河山要痛饮一番了,不然就会贻笑大方之家了。但是诗人不能真的舒畅到一醉方休。其实这只是行文的一个波澜,是为诗意的转折铺垫。紧接着诗就转到对现实时局的感慨上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诗人立即想到了“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的现实状况。该两句写出了时局不安定,战乱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接着写了两句:“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诗人用这一典故,是说在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的事态面前,即使才能如谢安,又能怎么样呢,连谢安都回天无力,那作为一个文士的作者自己也只好“元子乐矣君其歌”了。元好问引用这样一个典故,也说明了他在人蒙古后不仕的原因。金亡后诗人隐退田园,筑野史亭,以编金史自任。今天又游于百门泉,陶醉在云山林泉之中,与同游诸君吟诗作歌,自取其乐了。放浪山水间的行为,正隐含着对时局的不满之情。在看似旷达的言词间,寄寓着诗人对时局的深深关虑。

该诗奇气横溢。诗人驰骋想像,驱使神话,大胆夸张,从多方面描绘了奇水异景,创造了雄伟壮丽,美奂美仑的艺术境界。诗人在描绘山水时,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其中,再加上长短不一的句式和色彩瑰丽的语言,十分强烈地体现出了诗人热情奔放的个性,开阔坦荡的襟怀,充溢着豪放迈往之气。

参考资料:

1、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240-245页

创作背景

诗人寓居河南登封等地十八年(1216—1233)竟然没有去过苏门山,直到蒙古定宗贵由二年(1247)秋冬之际才得一游。诗人游苏门山时,距金亡十三年时间,蒙古早已统一了北方,但是一方面蒙古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另一方面又对南宋连年作战,给人民生活带来痛苦。面对这样的局势,即使游览着苏门山美景,诗人也不免忧国忧民,于是写下这首诗。

参考资料:

1、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240-245页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元好问的诗词 ► 元好问的名句

作者详情
猜你喜欢
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

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透碧霄·舣兰舟
宋代查荎

舣兰舟。十分端是载离愁。练波送远,屏山遮断,此去难留。相从争奈,心期久要,屡更霜秋。叹人生、杳似萍浮。又翻成轻别,都将深恨,付与东流。

想斜阳影里,寒烟明处,双桨去悠悠。爱渚梅、幽香动,须采掇、倩纤柔。艳歌粲发,谁传馀韵,来说仙游。念故人、留此遐洲。但春风老后,秋月圆时,独倚西楼。

水仙子·次韵

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十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宋代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青玉案·征鸿过尽秋容谢

征鸿过尽秋容谢。卷离恨、还东下。剪剪霜风落平野。溪山掩映,水烟摇曳,几簇渔樵舍。

芙蓉城里人如画。春伴春游夜转夜。别后知他如何也。心随云乱,眼随天断,泪逐长江泻。

古诗词
诗人合称
©大醍醐网 沪ICP备2024079225号 反 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