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故事大全 词牌名 在线反馈

学有诗书六艺,弦歌洗爵,俯仰之容,升降之节,以习其心体耳目手足之举措;

出处

原文

  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自幼至于长,未尝去于学之中。学有诗书六艺,弦歌洗爵,俯仰之容,升降之节,以习其心体耳目手足之举措;又有祭祀、乡射、养老之礼,以习其恭让;进材论狱出兵授捷之法,以习其从事;师友以解其惑,劝惩以勉其进,戒其不率。其所以为具如此,而其大要,则务使人人学其性,不独防其邪僻放肆也。虽有刚柔缓急之异,皆可以进之于中,而无过不及,使其识之明,气之充于其心,则用之于进退语默之际,而无不得其宜,临之以祸福死生之故,而无足动其意者。为天下之士,而所以养其身之备如此;则又使知天地事物之变,古今治乱之理,至于损益废置、先后终始之要,无所不知。其在堂户之上,而四海九州之业、万世之策皆得。及出而履天下之任,列百官之中,则随所施为无不可者。何则,其素所学问然也。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成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夫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盗贼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而春秋释奠之事,以著于令,则常以主庙祀孔氏,庙又不理。皇祐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成也,积屋之区若干,而门序正位讲艺之堂,栖士之舍皆足;积器之数若干,而祀饮寝室之用皆具。其像,孔氏而下从祭之士皆备。其书,经史百氏、翰林子墨之文章,无外求者。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为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欤?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礼乐节文之详,固有所不得为者。若夫正心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务,则在其进之而已。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欤!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故记之。十二月某日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时候的人,从家庭居住地直至天子的京都,都设有学校。他们从幼年直到成年,未尝在学习状态中脱离开过。学习的内容有《诗》《书》和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有演奏和吟诵各地采集上来的诗歌,洗涤酒杯再向客人敬酒的酬答礼仪,低头和抬头的姿势,进来和退下的步法,由此来使他们内心、躯体、耳目和手脚的一整套符合规范的动作形成习惯。又有祭祀、乡射、养老这类典礼,由此来使他们端庄严肃、谦逊推让形成习惯。还有进用优秀人才、区分轻重审断案件、出兵祝胜、凯旋献捷的程式,由此来使他们对将来所要承担的职事形成习惯。通过老师和学友来解开他们的疑难问题,借助奖励和惩处手段来勉励他们不断上进,叫他们对不遵从教诲引起警惕。古代所订立的施教内容、方法与学规虽像这样,但它那要旨,还正是在于务必让人人在各自的善良本性上自觉地来体悟、陶冶和提高,不单单是防止他们邪僻放肆啊。尽管学生存在着性情上刚强或柔弱、缓慢或急躁的差别,但都能使他们步入不偏不倚的境地,不再有过分或赶不上的倾向。导致他们在内心深处识见洞明,正气充沛,那么,一旦施用到前进、退避、表态不表态的时候,就没有得不到最适宜的处理的;一旦把祸福死生的利害关系摆到他们面前,也没有足可以动摇他们的意志的。既然要使他们成为天下的士子,对他们进行身心培养的完备程度竟到此地步。进而又让他们了解天地事物的变化、古今治乱的道理,直至典章制度减裁增补、废止创设、先行与后续、起始与终结的要点,没有一处不清楚的。他们身在堂室门户之上,可有关四海九州的统辖大业永久保持和巩固政权的策略,却全都了然于胸。等到踏上仕途,担当起天下的大任,位居百官的行列中,就会依据所施行的事项,没有一宗应对不了的。为什么呢?这是他们平素所学习请教到的东西造成的。

大致说来,凡属人们作息、饮食、日常活动这类小事,直至修养好自己本身,掌握治理国家天下的要领,都从学习中得出来,而片刻也脱离不开教导啊!在耳目四肢要做的那些事情,必定叫它同内心协调一致;在起始就谨慎对待的那些方面,必定叫它贯彻到底。用自然而然来使他们渐次升进,用积久而成来等待他们完全合格。哎呀呀!这教得多么到家啊!因而,那样一种风俗形成,刑罚就搁置不用了;那样一等人才造就,三公百官就获得足能胜任的士子了。它作为法式坚持下去,中等资质的人就会做到安分守己;它深入人心,即使历经衰败的时代,人们也不会动乱。进行教导的极限达到这般地步,鼓舞全天下,可人们却意识不到自己是在跟它走,这哪里还需要动用强制性的力量呢?

待到夏商周三代衰落以后,圣人创设的教育制度全部被破坏。一千多年之间,学校培育仍有留存的,但也不是那古代的良法了。世人有关体认善良本性的举动,只管任从他本人随意来;而居官当政、治理民众的方法,压根就不再平素做讲求。士子具备聪明和朴实厚道的资质,却没有教导培养的渐进过程,结果人才就成不了本该成为的那副样子。拿那不曾真正学习、尚未造就的人才去做天下各地的官吏,又承接在世道衰颓凋敝之后,硬去治理未尝教化过的百姓。哎呀呀!仁政之所以得不到推行,贼寇强盗和国家刑罚之所以长期去除不掉,这种局面竟不是因为以上那个原因吗?

大宋兴起,将近一百年了。庆历三年(1043),圣明天子谋求当世的要务,而把兴学列作首位,在这时,天下各地的学校于是得以设立。可正值此时,抚州辖领的宜黄县,仍旧不具备条件拥有学校。士子中求学的人,都一个接一个寄宿在抚州州学,来大家聚集,讲论研习。第二年,天下各地的学校又废止,士子也都离散而去。可春秋两季祭奠先圣先师的大事,因在法令上做出过永远遵行的规定,就常借孔庙祭祀孔老夫子,孔庙又不再做修整。皇祜元年(1049),正赶上县令李君李详到任,才头一遭商议设立学校。而县中士子某某以及他的追随者,都自认为在这时获得机会发愤求学,没有谁不相互激励而趋向振兴地方的文教事业。因而,所需物料不摊派还有剩余,工匠不征调还远远超额。县学的建成,累计起房屋建筑区共有若干处,而门墙和先圣祭室、讲诵经典的厅堂,供士子住宿的房间,全都一所也不缺。累计起器物的数目共有若干件,而祭祀、饮水、睡觉、吃饭的用品,全都一件也不少。校内的塑像与画像,从孔老夫子以下,直到陪从受祭的贤士,全都一个也不丢。所需的图书,无论经典史籍、诸予百家,还是文人墨客的文章,不存在要向外边寻借的。它择定基址,并行施工,从头到尾才总共用了若干天。这是多么周详又迅速啊!正当四方学校刚要废止时,朝廷主管部门的讨论意见坚持认为,兴办学校,属于人们普遍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及至观察宜黄县学的修建,恰恰是在那次废止学校才几年以后,只不过该县县令一倡导,可全县境内群起响应,而谋划操办这件大事,县民惟恐自己赶不上一般。据此来看,当初说人们普遍对办学校不感兴趣的人,他那种说法果真不错吗?

宜黄县求学的人,本来就有很多优秀的士子。而李君担任该县县令,威权得到贯彻,仁爱得到树立,争讼平息,政事大有起色,他所施布的县政,又很棒哩!趁贤良县令在任的时候,又随顺当地向往求学、发愤用功的习俗,修建成在学宫堂室教诲研习的场所,再凭仗图书、器物、用具的必需品无不应有尽有,来培养那些本属良才的士子。尽管古代距离今世已经很遥远了,然而圣人的典籍都还留存,他们讲过的那些话仍可以考察,他们制定的那些法则仍可以求取,特让士子共同学习并究明它。其中礼乐方面各种仪式的详细规定,固然存在着不能再全部照办的东西,至于像使内心纯正,修养好自己本身,肩负起治理国家天下的大任务,就在于怎样叫士子们朝这目标迈进了。先使一个人的品行得到修明,推广到一家去;一家品行得到修明,再推广到乡里邻居、同族亲属去,那么,整个县的风俗就形成了,人才就涌现出来了。教化的推行,道德的归属,并不远离世人啊!能不劝勉吗?宜黄县的士子前来请求说:“希望有篇记文。”这篇记文记下来是在十二月的某一天。

注释

宜黄县:今江西宜黄县。北宋时属江南西路抚州临川郡。

县学:县立的官方学校。

国:国都。学:此处指学校。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弦歌:犹言“弦诵”,音乐。

洗爵:古人招待客人时,先洗净酒器再斟酒敬客。爵,一种酒器。

俯仰:低头与抬头。容,与下文的“节”同,指法度。

升降:登上与降下。此处引申为进退。

祭祀、乡射、养老之礼:古时学校中举行的三种礼仪。祭祀,指祭神和祭祖。乡射,古代一种射礼。养老,尊敬老人,给他们奉以酒食的礼仪。

进材:推荐有才能之士。

论狱:判决狱讼之事。

授捷:出征而归,将在战场上所割敌人的左耳祭告于先庙。

从事:这里是办事的能力。

劝:勉励,鼓励。

不率:不遵从命令。

邪僻放肆:奸邪,无所忌惮。

中: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

堂户之上:意为足不出户。

斯须:须臾,片刻。

要(yāo)于终:约束到最后。要,约束。

三公:古代朝廷中级别最高的官员,其具体官员各代不同,周为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东汉为太尉、司徒、司空。

三代:夏、商、周。

唯其所自肆: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意肆意妄为,意思说没有学习过礼法,不知收敛。

讲:讲求,重视。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

抚州:在今江西省。

释奠之事:古代学校的一种典礼,春天应陈设酒食以祭奠先师先圣,秋冬亦如此。

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

李君详:李详,当时担任宜黄县令。

趋:本义是小步快走,这里指为兴办学堂而奔走。

不赋而羡:不征敛而有余。

发而多:不征召而来了许多人。

序:堂的东西墙。

从祭之士:随同孔子享受祭祀的人。宋时学校立孔子及亚圣十哲塑像,又绘七十二贤人及先儒二十一人像于东西廊的板壁上,同时祭祀。

翰林子墨:代指文人。

相基会作之本末:勘察地基、兴修屋舍前后事宜。会作,聚集工匠建造。

固以为学者人情之所不乐:本来认为兴学是人们不乐意做的事情。

唱:通“倡”,倡导。

威行爱立:威严的法令得到贯彻,仁爱的风气得以树立。

肄(yì):学习。

可不勉欤:怎么能够不努力。

参考资料:

1、陈铁民译注.文白对照 传世藏书 文库 第35卷.陕西:三秦出版社,1999.10:122

2、雅瑟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 超值白金版.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09:251

3、王冉冉,滕芸编著.唐宋散文选修读本.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06:124

赏析

这篇散文可分为五大段。第一、二两段写古人立学,培养人才,人才出而天下治;第三段写三代以后千余年来废学所造成的恶果;第四段写宜黄县立学的始末及其积极性;第五段则赞美县令李详兴学和为政的功绩,并对宜黄县学寄予希望。文章议论恣肆,层次分明,有极强的说服力。文中夹叙夹议,典重博厚,叙述有原有委,议论深刻透辟,堪称是曾巩文章的代表作。

在这篇千字文中。作者以“纡徐简奥”的笔墨阐述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同时又以简练的史笔记叙了家乡宜黄县县学的建立始末,表达了作者崇学重教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兴办学校历来是推行文治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古代的圣人们不断摸索、总结,乃至确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来保证学校教学的进行。这些制度与方法,都记载在儒家的六经中。如文章第一句所说的“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记载于《礼记·学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文中的“祭祀、乡射、养老之礼”,曾巩对此非常熟悉,所以在论及兴学的重要性和古代学制时,能有源有委,条畅而详备,将古代从下到上学校的设制、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的及具体措施,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文章显示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文章开篇不提宜家黄县学校的筹建、选址以及规模和外观。而是别处落笔,先写学习的重要性,说得十分恳切。抓注学习“使人人学其性”和“皆可尽于中”这个论点,逐步开始阐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安排,并注意指出每一个方面的学习都有明确的意义。比如学习《诗经》和《尚书》,可以明白待人接物的礼节和进退上下的种种规矩。接着阐述立学的最终目的,使社会上的人都“学其性”,而不单是防止他们出现邪恶放纵的行为。再者,从培养可以担当天下大事的人才来说,是为了“养其身”,使人们能够懂得天地间事物的变化,懂得古往今来国家治理得好坏的原因,懂得在施政的过程中,对具体的措施应如何增减损益、废置或施行,以及如何善始善终。于是,立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这是作者对此最好、最准确的总结。

参考资料:

1、雅瑟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 超值白金版.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09:251

创作背景

宜黄在今江西抚州地区,宋时属江南西路抚州府管辖。曾巩于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应家乡抚州宜黄县官员之请,为宜黄县县学建成创作了此文。

参考资料:

1、雅瑟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 超值白金版.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09:251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 曾巩的诗词 ► 曾巩的名句

作者详情
猜你喜欢
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

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透碧霄·舣兰舟
宋代查荎

舣兰舟。十分端是载离愁。练波送远,屏山遮断,此去难留。相从争奈,心期久要,屡更霜秋。叹人生、杳似萍浮。又翻成轻别,都将深恨,付与东流。

想斜阳影里,寒烟明处,双桨去悠悠。爱渚梅、幽香动,须采掇、倩纤柔。艳歌粲发,谁传馀韵,来说仙游。念故人、留此遐洲。但春风老后,秋月圆时,独倚西楼。

水仙子·次韵

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十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宋代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青玉案·征鸿过尽秋容谢

征鸿过尽秋容谢。卷离恨、还东下。剪剪霜风落平野。溪山掩映,水烟摇曳,几簇渔樵舍。

芙蓉城里人如画。春伴春游夜转夜。别后知他如何也。心随云乱,眼随天断,泪逐长江泻。

古诗词
诗人合称
©大醍醐网 沪ICP备2024079225号 反 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