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故事大全 词牌名 在线反馈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出处

全诗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英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

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

移动其优势兵力迅速如闪电,其势如长河的奔涌,一泻而出。

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星陨,顷刻粉碎沉落,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分五裂。

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再次战斗,就将凶暴的敌人彻底消灭。

停下有华盖的帝王之车,俯视着旧日激战的川原。

当年双方激战的痕迹,似乎被沉沙掩埋,只有军灶还依稀地残留着一点痕迹。

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么明净,峰峦有如莲花,在薄雾的笼罩中,显得朦朦胧胧。

斗转星移,世界转眼之间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

想想多年来的沙场浴血奋战,看着眼前的太平天下,才深感自慰。

注释

薛举:隋末地方割据势力的头目之一。他控制了陕甘交界的地区,号称西秦霸王。

提戈(gē):拿起武器。

仗节:有符节可持。节,符节。《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太宗于击薛举时已封为秦国公,已执掌了军权。

与:一作“比”。

移锋:移动其优势兵力。锋,兵器的尖端,引申为尖锐犀利。

惊电起:喻行动之迅速如闪电。

长河:大河。

决:冲破堤岸。

营碎:军营被攻破。碎,破。

落星:比喻名人的死亡。

阵卷:阵地被席卷。

横云:横列的众多的敌兵。云,在这里比喻敌兵之多。

氛:预示灾祸的凶气。《国语·楚上》:“故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注:“凶气为氛,吉气为祥。”

沴(lì):即“沴气”。灾害不祥之气。

鲸鲵(ní):即“鲸”。比喻为凶恶之敌。曹冏《六代论》:“扫除凶逆,剪灭鲸鲵。”

于兹:现在。

俯:俯视。

原:宽阔平坦之地。在这里指战场。《尔雅·释地》:“广平日原。”

属目:注目。

驻(zhù):停留,停下来。

华轩:指贵人乘坐的车子。

沉沙:指战后被沙土埋没的兵器。

故迹:指战争年代留下来的痕迹。

减灶(zào):战国时,魏将庞涓攻韩,齐将田忌、孙膑率师攻魏救韩。孙膑以魏军一向恃勇轻敌,因于进军时故意逐日减少宿营地的灶数,表示士卒逃亡,军无斗志,引诱魏军来追,而于马陵道设伏兵以待。庞涓果中计,追至马陵道遇伏,大败,庞涓阵亡(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抱:一作“拖”。

世途:人世的道路。

亟(jí):屡。

流易:变化,移动不定。

人事:人世上的各种事情。

踪:踪迹。

抚躬(gōng):抚摸着身体。

自适:自感惬意。适,惬意,高兴。

参考资料:

1、吴云,冀宇校注.唐太宗全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02月:26-27

赏析

这首诗一共二十句,可以分两大段,前十句为第一大段,后十句为第二大段。前十句回忆往昔扫灭薛举的征战,追述了作者当年满怀壮气,仗节破敌,“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后十句描述李世民即位后暂停华轩,瞩目俯视旧日战地的情景。这首诗雄放宏拔,颇见动感与力度。

第一大段是描写诗人当年的英姿豪气和与薛军激战的情形。

前四句:“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诗人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英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

后六句:“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诗人以一系列新颖的意象来作比喻:唐军在征战之时,其锋芒所向,有如惊电骤起,其势如长河的奔涌,一泻而出。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星陨,顷刻粉碎沉落,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分五裂,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再次战斗,就将凶暴的敌人彻底消灭。在这六句中,诗人略去了战争中的细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形象,一气直下,势如破竹,具有雷霆万钧之力。

第二大段写重过战地的所见所感。

前两句:“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诗人来到扶风战场,停下有华盖的帝王之车,俯视着旧日激战的川原。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这四句正是他所看到的场景。当年双方激战的痕迹,似乎被沉沙掩埋,看不出什么迹象了,只有军灶还依稀地残留着一点痕迹。“减灶”,语出《史记·孙子传》,齐将孙膑用增兵减灶的计谋,以示兵力虚弱,诱魏将庞涓进入包围圈,将其歼灭。这里的“减灶”,实指军灶,同时也补足了上一段对战争的描写:不仅有战场上的力的明争,而且有帷幄中的智的暗斗。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那中原上的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么明净;远处的峰峦有如莲花,在薄雾的笼罩中,显得朦朦胧胧。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斗转星移,世界转眼之间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想想多年来的沙场浴血奋战,看着眼前的太平天下,才深感自慰。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为了表达“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的感叹,作者在前后两大段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首先是人物形象的对比,篇首,作者提戈仗节,生龙活虎,是雄姿英发的少年,而篇末感喟世途流易,人事沧桑,则显然已渐入老成。其次是环境的对比,当初激战时有如电起河决,星沉云裂,一派剧烈动荡之势,而驻轩属目时,却是故迹沉沙,水净莲昏,一片安谧宁静气氛了,动静之间,对比十分强烈。第三,由此而引出了情绪上的对比,前一段意气昂扬,雄伟奔放,真有不可一世柏壮志豪情,而后一段则显得雍容稳健,深沉凝重,在胜利的自豪中,掺和着一种因为时光易逝的淡淡的哀愁。这些前后不同的变化和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也使得诗思更为深厚,耐人寻味。

这首诗在形式上也自有其特点。除开始二句和结尾二句为散句外,中间全是一对一对的联句,排叠而下,很象后来的排律,不过平仄不合粘对原则罢了。它在语言的工整和词性的对偶上,继承了齐梁诗的特点,为唐诗逐步向排律发展,起了首开风气的作用,是一种创造中的探索。

参考资料:

1、周萧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06月:6-8

创作背景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趁机角逐。公元六一七年夏天,李渊与十八岁的儿子李世民从太原起兵,迅速南下、西进,于十一月占领隋朝首都长安,控制了渭水流域。当时,敌对的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占据甘肃,称秦帝,先都兰州,后迁天水,有兵号称三十万。薛举趁李渊初进长安,立足未稳之机,即派薛仁杲率兵攻打长安西路要塞扶风。当此之际,李世民毅然请缨杀敌,扶风一仗,使薛仁杲望风披靡。第二年(618年)薛举病死,李世民继续进攻,于折樜城大破薛军,薛仁杲投降,甘肃并入唐境。这次与薛举之战,是新兴的唐政权剪除异己,统一天下的最初的重要战役,这一战的胜利,为以后扫平占据山西北部的刘武周、割据河南的王世充、占有两湖的肖铣等军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首诗就是在天下太平之后,作者重经殊死决战之地,对于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战役的追忆,和对于眼前景物的感慨。

参考资料:

1、周萧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06月:6-8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 李世民的诗词 ► 李世民的名句

作者详情
猜你喜欢
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

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透碧霄·舣兰舟
宋代查荎

舣兰舟。十分端是载离愁。练波送远,屏山遮断,此去难留。相从争奈,心期久要,屡更霜秋。叹人生、杳似萍浮。又翻成轻别,都将深恨,付与东流。

想斜阳影里,寒烟明处,双桨去悠悠。爱渚梅、幽香动,须采掇、倩纤柔。艳歌粲发,谁传馀韵,来说仙游。念故人、留此遐洲。但春风老后,秋月圆时,独倚西楼。

水仙子·次韵

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十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宋代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青玉案·征鸿过尽秋容谢

征鸿过尽秋容谢。卷离恨、还东下。剪剪霜风落平野。溪山掩映,水烟摇曳,几簇渔樵舍。

芙蓉城里人如画。春伴春游夜转夜。别后知他如何也。心随云乱,眼随天断,泪逐长江泻。

古诗词
诗人合称
©大醍醐网 沪ICP备2024079225号 反 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