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玕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
译文
独倚在江楼上,楼上没有点灯,这时夜露悄悄降临,略带寒意。当晚风轻轻摇动楼边的翠竹时,仍不时传来一阵阵赏月人的欢声笑语。
传说月中有吴刚伐桂,今夜月中的桂花落到何处呢?正当我凝视满地落桂,品味着这神话般的意境时,似乎听到空中隐隐传来卷帘之声。
注释
天竺(zhú):指天竺山,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西。
露:露水。凄清:微寒。
琅玕(láng gān):原为神话中的宝树,《荀子·正论》注:“琅玕似珠,昆仑山有琅玕树。”后人遂常以琅玕比喻秀竹,如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清琅玕。”明:清晰可闻。
轴帘:即卷帘。轴,用作动词,卷。
参考资料:
1、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第1版 辽、金、元、明[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8:710, 719-720.
2、成玮,李光卫主编. 给孩子的好诗词 跟着民俗学古诗[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134.
3、窦永丽,王洪著. 明清诗赏析[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87-88.
这首诗写中秋之夜诗人在天竺山赏月的独特感受。前两句写江楼赏月的情景,夜已深沉,露水凄冷,但是并未减少人们赏月的豪兴;后两句由人间写到天上,诗人正在品味凝思之际,忽闻月宫中传来卷帘之声,结句的“空”字暗含诗人的失落与惆怅。全诗主题为赏月,但自始至终无一笔写月之皎洁,而是从侧面着笔,以声响衬托,更增添了扑朔迷离的梦幻色彩。
一二句写诗人独倚江楼,因为要赏月,所以没有点灯;寒露悄悄降临,说明夜已经深了,然而,当晚风轻轻摇动楼边的翠竹时,仍不时传来一阵阵赏月人的欢声笑语。前一句写秋夜的静谧,静到了极点;后一句写佳节的欢乐,欢乐也达到了高潮。以动显静,以声衬寂,一静一动,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了中秋之夜特有的那种静中有动的节日氛围。周围的气氛是欢乐的,不过,这欢乐的气氛仅仅是一种听觉印象,是借助于夜风隔着竹林间接地传递过来的。这就使诗人保持了一种超然的地位,与周围的一切相闻而不相亲,似乎在赏月的同时,也在观赏着滚滚红尘中的赏月之人。因此,在宁静祥和的节日氛围中,又隐隐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冷傲和孤独。
最后两句,诗人展开了想象,将目光从地下转到了天上。视线转移的触发点是满地落桂,据说天竺山的遍地桂花落自月宫,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名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即咏此事。这一美丽的传说激发了诗人无限的遐想,“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正当他凝视满地落桂,品味着这神话般的意境时,他似乎听到空中隐隐传来卷帘之声。诗人写举头望月,却不写月亮的团圆皎洁,也不写月中嫦娥,而是写想象中的月中卷帘之声,以此来暗指神话里的月中之人。这样的构思十分巧妙,借声写人,令读者去想象月中嫦娥的神情意态,又以虚幻之声反衬桂花无声飘落的寂静,使全诗更增添了一层扑朔迷离的梦幻色彩。同时,结句中的一个“空”字亦颇有深意,或许是写月中嫦娥难耐寂寞而感到无奈,或许是写诗人徒闻其声不见其人而觉得遗憾,亦或许是写两颗寂寞的心灵在中秋之夜彼此吸引,却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平添无限惆怅。这三层含义也许兼而有之,只能由读者去品味和想象了。
参考资料:
1、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第1版 辽、金、元、明[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8:710, 719-720.
2、蓝光中编著. 历代诗歌选读 下[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258.
这首诗是汤显祖晚年时期所作。中秋之夜,诗人来到天竺山赏月。小楼濒江而建,在上面可以饱览天竺风光。习习晚风吹来,使诗人顿生遗世独立的快感。望着中秋的一轮明月,诗人不由得浮想联翩,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窦永丽,王洪著. 明清诗赏析[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87-88.
2、张学淳编著. 千古绝句 赏析辽金元明清诗[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3:185.
3、詹丹,黄卫星,郭开平编著. 阐释的力量:语言、文学和文化论丛 第2版[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