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故事大全 词牌名 在线反馈
黄炎培

黄炎培


[ 近现代 ]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曾字楚南(一作号),改字韧之(辛亥年在上海赵凤昌惜阴堂讨论国事会议记录签署。后见1915年《学生会会报》、1917年杭州《教育周报》),一作讱之,又改任之,别号观我生,笔名抱一(见《小说月报》)、同父(见解放前《展望》)影射名王培芝,人称珐琅博士(早年欲以抵制舶来品的搪瓷器皿,曾在中华职业学校设置珐琅科,附设珐琅工场,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口号,以致遭到少数人的讥刺为“珐琅博士”)。 ► 黄炎培的诗词

人物生平

建国前

1878年10月1日(清光绪四年九月六日)出生川沙镇内史第,早年父母双 亡。1887年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迫于生计,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师。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1903年返乡兴办小学堂。期间,开始接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新学书籍。次年在乡办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狱,在江苏巡抚“就地正法”批文到达一小时,由基督教外籍牧师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后事息归国,继续兴办学校。1905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在爱国学社、城东女学等新教育团体和学堂中任教,并参与发起江苏学务总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规划建设了省立高、中等学校和县立小学,省教育会副会长,上海申报馆旅行记者。1908年与童世亨等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浦东最早的供电设施。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1914年2月至1917年春,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北京、天津等地考察了五个月。随中国游美实业团体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座学校,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尤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

1915年4月,随农商部“游美实业团”赴美报聘,考察教育,撰写《旅美随笔》。黄炎培还到日本、菲律宾、南洋各地考察。每次考察均有记录,并结集出版。他认为办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开好药方,做到对症下药。“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所由来,其现象不一,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所以,他都是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考察。1917年赴英国考察,同年5月6日,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建中华职业学校。此后数十年时间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来展开。1921年被委任教育总长而不肯就职。曾参与起草1922年学制,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和筹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筹备主任(现河海大学)、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上海商科大学(现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办《救国通讯》﹐宣传爱国主义﹔组织上海市民维持会(后改为上海地方协会)﹐支持淞沪会战。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治同盟,一度任主席。

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同年7月应邀访问延安。写成《延安归来》一书,如实介绍延安。

1946年在上海创办比乐中学,探索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的普通中学。至1949年前,先后又创办重庆中华职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镇江女子职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校等。

建国后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立身准则,欣然从政。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骨灰安放于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夫人姚维钧的骨灰也安放于此。

曾创办有“人文图书馆”,1933年,筹建新馆,实业家叶鸿英捐款40万元,改名“鸿英图书馆”。收藏以社会科学、历史及关于近代史料为主。至1946年,藏有报纸136种、杂志3604种、图书5万余册。私人藏书丰富,古籍法帖珍品不少。所藏魏晋、唐、宋碑帖数种,名人书画等,毛泽东曾借过其收藏王羲之书法真迹。

黄炎培文章峭拔清健、傲岸不群。笔歌墨舞、酣畅淋漓。诗初学温、李,继复寝馈李、杜。思力沉厚,趣味隽永,章调铿锵。兴到落笔,虽语必工,富于著述。著作有《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新大陆之教育》、《东南洋之新教育》、《中国商战失败史》(合作)、《中国教育史要》、《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海环游记》、《断肠集》、《蜀道》、《抗战以来》、《延安归来》、《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黄炎培教育考察日记》、《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八十年来》、《南洋华侨教育商榷书》、《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中国关税史料》、《对外贸易史料》、《淞沪抗日史料》,诗集《断肠集》、《苞桑集初稿》、《红桑》等。家乡故居建有纪念馆。

往事略集

早年神交,听黄讲演

黄炎培生在一个既无田地又无房产的塾师家庭。家道中落,13岁失母,17岁丧父。其父黄叔才,本地庠生,先在乡设塾授徒,后到吴大澄(曾做广东、湖南巡抚,东河道总督)幕府当秘书,1894年病故。其母孟樾清,南汇地主孟荫余之女,1891年病故。

9岁起到外祖父家读私塾,常常利用姑父沈肖韵家丰富的藏书广读博览。1898年读了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初步接触了西方文化,了解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父母去世后,为生活所迫,他作过百货店的临时售货员、塾师,一面劳作,一面读书和习作诗文。由于诗文作得好,得到川沙周浦镇王筱云赏识,王将女儿嫁给他为妻。

1901年秋,黄炎培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首届),选学外交科。特班总教习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不但教学生读书、作文,还教学生日文和练习演说。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给黄很大影响。1902年秋,黄炎培到南京应乡试,中了举人。不久,学校发生风潮,学校总办将南洋公学解散。黄遵照蔡元培的教诲回川沙办学,

1903年春他主办的川沙小学堂开学。他在家乡一面办学,一面作“唤醒民众”的工作,每周举办公开演说会,宣传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还时常到别处讲演。1903年6月18日,黄炎培等应邀到南汇县新场镇演说,由于地方痞棍诬告他们毁谤皇太后、皇上,南汇县知事于6月23日将黄等4人逮捕。因得到上海基督教堂牧师营救,在6月26日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联署“就地正法”的电令到达前被保释出狱,随即乘船离开上海,亡命日本。

他一面办学,一面做民众工作,经常举办公开讲演会,宣传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呼吁救亡图存。受地痞告发诋毁清廷,被南汇知县拘捕,报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批示,将“就地正法”,幸得乡绅杨斯盛挽请上海基督教堂牧师营救,被保释出狱,即乘船逃离上海,亡命日本。

1905年,亡命归来,经由中国同盟会上海分部主盟员蔡元培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蔡元培赴德国留学后,黄炎培接任蔡元培的职务。1906年出任上海浦东中学校长。在他的努力下,浦东中学很快成为一所知名的新式中学,黄炎培在教育界崭露头角。1907年,有人举报黄炎培“运动办学,鼓动排满革命”,两江总督端方命令江苏提学使毛庆蕃彻查。提学使爱惜黄炎培的才学,又有乡绅担保,此案遂得以了结。

1909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黄炎培当选为江苏省咨议局常驻议员,后又任上海工巡捐局议董、江苏省地方自治筹备处参议。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独立,并出任江苏都督,黄炎培任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次年升任教育司长,江苏省议会议员。他任江苏省教育司长近三年时间,在江苏全省创办师范学校9所,普通中学11所,还办了许多工校、农校、商校等职业学校。他先后参与创办及改造东南大学、河海工程学校、暨南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当时的江苏教育事业,名列全国之冠。1914年,张勋任江苏都督,黄炎培“耻与附膻之徒为伍”,辞官离南京返沪任《申报》记者。他潜心研究国内外教育学说,考察教育状况,以《申报》记者的身份,先后考察了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北平、天津等地。后又随中国游美实业团体赴美国考察了几十个城市和学校,广泛接触各界人士,特别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后又到日本、菲律宾、南洋各地考察。他每次考察都详细记录,并结集出版。每次考察总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出发,寻求改革的办法。他认为,中国的教育纯乎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只需从方法上研究,更需在思想上研究。他提倡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1915年参与发起成立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任江苏教育会会长。

1916年,黄炎培在江苏建立职业教育研究会,次年又在上海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他被推为办事部主任,宣布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目的是推广、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学校无不用之成才,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为了宣传和实施职业教育,他创办了《教育与职业》杂志。1918年又在上海南市募款创办了职业学中华校,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设附属工厂。后又增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学生实行半工半读。

1920年,美国哲学大师杜威博士应邀来华,五月黄邀杜威在上海举行讲座。布告一发出,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听讲。杜威推崇实用主义,而黄则主张教育要务实,因此,俩人在教育理念上有吻合之处。黄在讲演中极力抨击传统教育的问题,根据自己掌握的数字,每百名中学毕业生中,升学的有多少、失业的有多少,数字详实、有理有据,说明了传统教育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台下听众中就有毛泽东。这场讲演给27岁的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25年后在延安机场,毛泽东迎接来访的黄炎培,握着黄的手说:“我们20多年不见了!”黄疑惑不解,毛讲述了1920年这段往事。

1937年抗战爆发后,黄奔走国事,往来于上海和南京之间,三个月中竟往返9次。那时车舟不便,路途很费时间,黄便途中阅读,他读了斯诺的《西行漫记》、毛泽东向斯诺口述的《毛泽东自传》等等,对这位早已闻名遐迩的中共领袖,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心中很是向往。与黄自己一样,毛也是长在农村,家境贫寒,俩人虽都学历不高,但资历颇深,都属于经验型的政治实行家,长于操作,又不乏著述,同时好文擅诗,兼有诗人气质,黄从这位未曾谋面的毛身上感受到了强劲的吸引力。

空谷足音,能有几人

二十年代,黄炎培并未见过毛泽东,但认识陈独秀、李大钊。中共成立前,陈独秀常来中华职教社访黄求谈。到了1921年,黄耳闻中共即将成立,友人沈肃文建议他去联系李大钊,于是黄专程北上,到北京拜访李大钊先生。俩人相谈甚洽,谈到形势、谈到各自的做法,相约今后密切合作。之后,黄编辑的《申报》特刊上发表了李的长文《1871年的巴黎康妙恩》(即巴黎公社)。

十年内战中,黄埋头于教育,对共产党知之甚少,但是与当时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对敢于反抗社会黑暗统治的人们寄予同情。抗战中的重庆,反共高潮迭起,黄应沈钧儒之请,参观有其子沈叔羊画作的画展,沈的画上有一把酒壶、几只杯子,写着“茅台”二字,沈老请黄题词,黄忽然想起,前几年社会上传说,长征中红军路过贵州在茅台池中洗脚。针对此传言黄题了一首七绝讽喻:“喧传有人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沈自己称此画仅为其父“画以娱之”。然而由于黄题上这首诗,这幅画作陡然升值,被呈送到毛泽东手中,最后挂在延安杨家岭接待宾客的中共会客堂里。

1952年,陈毅在南京设茅台酒宴接待赴南方视察的黄,还提起这首茅台诗,动情地说:“当年在延安读任之先生茅台诗,十分感动,在那艰难的年代,能为共产党人说话的空谷足音,能有几人!”陈当场作诗答谢。

努力营救,促成获释

1948年12月,蒋介石亲自下令查封由知名人士储安平创办的上海《观察》杂志,并逮捕《观察》工作人员,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上海“《观察》事件”。此后,国内外各界多方奔走,要求当局释放笪移今、朱宣咸等《观察》被捕人士。次年元月,李宗仁代理总统,派张治中到上海请黄炎培出面进行和谈。黄提出释放被捕《观察》人士。张治中回南京后李宗仁电嘱上海警备司令部开释。后由我国近代民主运动的先驱之一,“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著名“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先生亲自出面,保释了包括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的笪移今、美术家朱宣咸在内的数位《观察》进步人士出狱。

搭台唱戏,艰难合作

黄炎培与中共领导人的接触,始于1937年12月28日在长沙会见徐特立和1938年5月19日在汉口会见周恩来。徐特立是黄炎培的学生,是毛泽东的老师。1938年,徐特立在武汉拜访黄,第一次恰黄不在,徐留下字条,自称是江苏省教育总会讲习班学生。第二次又访,二人相见如故。

1938年4月,抗战烽火正浓的武汉,当时第二次国共合作刚开始,周恩来、董必武等代表共产党加入国民参政会,黄炎培等作为社会贤达也被聘为国民参政员。从那时起,黄与共产党人开始配合,力促抗日。

从1939年10月起,各小党派负责人鉴于国共两党关系紧张,经常一起研究时局。黄炎培提议在适当时机,邀集国共两党以外的各党派人士共同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劝各党派竭诚合作,任何不同意见在法律常规上解决。11月13日,梁漱溟提出各小党派有实行统一的必要。11月23日,黄炎培、梁漱溟、左舜生、罗隆基、章伯钧、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光升、张澜等十多人在重庆青年会餐厅集会,正式成立了统一建国同志会,通过了《信约》12条。一年以后,国共关系更加紧张,各小党派负责人认为“非民主团结大局无出路,非加紧中间派的组织,无由争取民主团结”。

1940年6月14日,他向周恩来提出两条建议:(1)希望中共在与国民党利害不冲突、国民同情不减损之下求成长。(2)以所有实力尽量容纳友党乃至敌党;以所有实力为国家民族表现切实伟大之贡献。7月1日同蒋介石谈中共问题。蒋嘱其以公正人资格参与。1941年皖南事变前后,黄炎培就中共参政员拒绝出席参政会事,数次见蒋及周恩来,力图以在参政会中组织特种委员会予以解决。在抗战与争取民主的实践中,黄炎培逐步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并萌生了亲赴延安考察的愿望。

于是从1940年12月至1941年3月,黄炎培等人经多次商谈,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公推黄炎培为中央常委会主席。大约在8月间,黄炎培因个人处境关系辞去了主席职务,由张澜接任。11月16日,张澜、左舜生、罗隆基、章伯钧四人出面在重庆临江路俄国餐厅举行招待会,公开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组织。11月25日在国民参政会二届二次会议上,张澜、黄炎培等23人联名提出《实现民主以加强抗战力量树立建国基础案》,实际表达了民主政团同盟纲领的主要精神。但这一提案未被参政会主席交大会讨论。1944年9月,民主政团同盟决定取消“政团”二字,改名中国民主同盟。黄炎培作为民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始终参与民盟的活动,对民盟的成立和发展是尽了心力的。从抗战后期起,发起民主宪政运动和调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成了黄炎培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黄炎培认为,中国需要的民主,是“保育式的民主”。1943年9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上提出“实施宪政,还政于民”,黄闻之甚喜。他被蒋指定为11月12日成立的国防最高委员会宪政实施协进会常务委员和召集人之一(另两个召集人为王世杰、孙科)。他在工作中强调人民与政府合作、各省与中央合作、各党派彼此合作。

1940年,周恩来从延安到达陪都重庆长住,不久,在黄创办的中华职教社组织的星期讲坛上,请周恩来作讲演,听众人山人海。这场讲演在当时的陪都重庆如同一声霹雳,轰动山城。之后,黄受到了陈立夫来信诘问,黄回答,此论坛向各方开放,如君有意,也可来一试。陈无可奈何。

民国之后,黄炎培两次拒绝出任教育总长,早已有不肯当官的美名。创办职教社后,面对各方资助,黄从不据为己有,甚至自己不领工资,只取生活费,他的收入只相当于当时上层文化人收入的几分之一,黄的儿女们从小只能穿着旧的衣服到不收取学费并管吃住的公费学校去上学,后来黄不愿敛财的名声渐起,与不肯做官的美名相并一身。或许为此,实业家们愿意把财产捐给黄。至今仍矗立在上海雁荡路边的六层楼房,就是当年黄生日时友人的礼赠,这在当时的上海滩是屈指可数的最高建筑之一。抗战中,黄被推举为国民参政会的抗日募捐委员会秘书长,也不是偶然的。黄六下南洋,向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各国的华侨商贾们化缘来大笔资产,援助抗日斗争。相见延安,共探“周期”。

1944年9月和1945年1月,黄炎培等人发表的《民主胜利献言》和《为转捩当前局势献言》,表达了国民党统治区文教、工商界人士要求民主的呼声。

1945年夏,为恢复陷于停顿中的国共和谈,黄与其他五名参政员一起飞赴延安。毛泽东率领在延安的几乎所有中共领导,赴机场迎接黄炎培一行。在延安,受到了中共友人的热诚接待,见到了不少他昔日的学生、老朋友,如周扬、王明、张仲实等,范文澜向黄深深地鞠躬,说他自己是42年前浦东中学第一期学生,黄亲自教过他。陈毅等来相见,告知留法出国前夕,黄曾开欢送会送行,这些黄自己是早已记不起来了。

目睹了解放区崭新的气象和军民的精神风貌,黄深感这似乎是与自己的理想境界不远了,尤其是与毛泽东进行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促膝谈话,返回重庆后由夫人姚维钧整理和执笔,发表了《延安归来》一书,记述下了至今被人们不时提起,或被称作“黄氏周期率”的黄、毛对话。

延安之行是黄一生的重大抉择,也是他一生的重大转折。延安归来后的黄已与前大不一样。当然,黄也要为此付出代价。

1946年1月26日,特务闯入黄在重庆张家花园的家,当时黄正在政协开会,黄夫人姚维钧正怀着八个月的孩子。

1949年,黄的二儿子黄竞武被特务抓去,消息传到毛泽东耳里,毛极为震惊,下令周恩来、李克农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花费重金营救,然而无果。黄竞武未供出任何机密,宁死不屈,被打断腿活埋了。闻讯后,毛泽东派周恩来到黄家慰问。

为民做官,委以重任

1949年2月,黄逃离上海,取道香港,辗转到京。3月25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从河北西柏坡来到北京西郊。在西苑机场,黄站在各界人士的行列中,欢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并随同毛等检阅了人民解放军。当晚,毛等中央领导与各界人士济济一堂,欢宴庆贺。

黄十分兴奋,这是他与毛四年前延安相见后的重逢。当然这时毛已是历史的胜利者,同样,历史也肯定了黄在上海、在武汉、在重庆尤其是在访问延安后的种种。

毛抵达后的次日,1949年3月26日,在众多等待毛接见晤谈的毛的老友新朋中,毛选择了黄作为第一位来到他所下榻的香山双清别墅的客人。

当日,毛、黄长谈良久。毛的谈话涉及到重大的建国方略,向黄吐露了若干重要的大政方针,包括他所设想的国家前景,黄所领导的民建及黄本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角色等等。毛向黄再三强调,他要搞出不同于苏联的“中国特色”。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中共的政策将大大有别于苏联斯大林。有鉴于此,毛寄希望于黄,因为他很清楚黄在民族实业家中的威望。

黄早年与南通张骞、与无锡荣家兄弟、与胡厥文为首的上海迁川实业家、与浦东穆偶初、与上海刘靖基、与南京刘国钧、与天津李烛尘、与四川民生轮船的卢作浮等等都有着长年的交情,曾起过实业家们的组织者的作用,毛希望新中国成立后,黄这个并非是实业家的教育家来牵这个中国实业家们的“头儿”。同时,毛还希望黄起到向实业家们传递、解释共产党政策的“中介”作用。整个谈话,毛言辞恳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毛的这一重托和委任的新角色,无论是出于对国家的责任、还是对朋友的考虑,都令黄难以推却,接受了下来。

双清别墅谈话是继延安谈话之后黄与毛之间的一次重要的思想交流。这次谈话,奠定了黄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同时,黄、毛二人的友情也从20世纪20年代的神交,1945年延安的初交,如今在新的事业开始之际达到高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年代里,黄对毛是从内心深处钦佩的,共产党人公而忘私,为贫苦人们所做的一切深深打动了从小苦出身的黄,长年追求人类平等、社会正义的理念,在共产党的许多政策中间得以体现,所以黄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也是真诚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黄在周恩来两次来家动员下,打破了不做官的老规矩,接受了政务院四个副总理之一,分管轻工业。次年,中央成立以陈云为主任的中央财经委员会,准备安排黄与薄一波出任中财委的两个副主任。黄考虑到自己七十又四的高龄又身兼数职,故推荐了老友——北大校长马寅初代替自己担任副主任,只接受中财委委员一职。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五四年前,毛经常向黄咨询有关政策,有时夜半之时黄被从睡梦中唤起,赴中南海丰泽园与毛晤谈。黄向夫人,也是自己的事业助手姚维钧交待,任何时候毛主席或其他中央领导来请,都不得延误。有时候,黄从毛处回来,兴奋不已,虽然已至深夜,仍又伏案疾书起来。

肯谏敢谏,真诚为人

黄炎培是真诚的人。与毛泽东的许多党内同志和党外朋友一样,对毛的政策并非是件件都理解和同意,并非是所有都予以首肯的。在若干政策上,有些不乏是重大政策,黄是有所保留的。

对毛泽东的不同意见,黄有些是当面提出,有些是去信表达,有些则是回避口笔交锋,而在相关会议上提出。就向毛提不同见解方面而言,黄堪称是一位肯谏、敢谏的典型。正因为此,在“文革”后的纪念文章中,黄常常被称作共产党人的“诤友”。

与黄的肯谏、敢谏相对应,毛对黄这位以师长相待的朋友,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很尊重、很客气、很宽厚的。对黄提出的意见,有的听取,有的采纳,有的参考。例如现已披露的黄提出的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名,关于江南文化景观(周庄)的保护等建议,毛都欣然接受。

1965年底,在愈演愈烈的阶级斗争的气氛中,黄溘然长逝。1965年12月初,恰黄在北京医院弥留之际,他根本已不可能知道毛正在上海召开会议,把忠诚自己多年的罗瑞卿打成“反党”。而对罗,黄是很熟悉的。黄与罗在解放初期,曾就镇反问题数次交谈过,罗也到过黄家,黄几次向人夸赞罗的认真缜密的工作作风。当然这位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已远离了现实政治的老人,对党内斗争知之不详,根本不可能了解中华大地上已经和将要发生的悲惨一幕。

然而在他尚为清醒之时,只要他认为可行的情况,这位倔强的老人依然要运用自己的影响去坚持正义,他在一次公开的会议上,为被打倒的党内老同志李维汉评功摆好,台下人群试图打断他这不合时宜的讲话,但他不为所动,照讲不误。

“文革”结束后一些党内健在的老同志,包括五十年代与黄激烈争辩过的人,都曾夸赞过黄的为人。胡耀邦、彭真、邓颖超、陈云先后给黄题字,以纪念这位昔日的老友。江泽民同志也亲笔为黄所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题字。

至于许多回忆文字中提到的黄向毛催索借去的一位古代书法大家字迹一事,事实上并非是当今传说中的“刚过一周”,而是过了一个月借期有余。即使是这样,在那个皆呼“万岁”、向领袖献上墨宝都不为过的年代,黄居然在借期过后向毛催索,确实是“不够朋友”,而也确实“够英雄”。然而毛泽东对这位他并不陌生的老友,总算一笑而相容,这也是不很寻常的了。

诗酒传情,共谱佳篇

“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在党的军事斗争舞台和新中国外交舞台上,陈毅都曾留下过光辉的身影。陈毅是身经百战的元帅,是挥洒自如的外交家,同时也是热血激情的诗人。

陈毅元帅喜诗、好酒,性情奔放,与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曾以诗论酒,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交往故事。

那是红军长征期间,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加紧军事上的围追堵截,一方面大肆进行舆论上的造谣诬蔑,谣传共产党人在途经贵州茅台镇时,纵容官兵在著名的茅台酒池里洗脚。

然而,民主人士黄炎培对此谣传却不以为然,为此,他特意作了一首七绝《茅台》:

喧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

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

后来,这首诗流传到了延安。

中共的领导人在读了这首诗后都颇感欣慰。性情激昂的诗人元帅陈毅更是非常感动,将从未谋面的黄炎培引为知己。

1945年7月,黄炎培等六位国民参议员赴延安访问。到延安的第二天,得知消息的陈毅就专程前来看望。一见面,陈毅就说:我们二十五年不见了!黄炎培愕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啊!陈毅说:1919年我去法国勤工俭学,在上海交通大学操场开欢送会,你代表江苏省教育会演讲,演讲共三人,另二位为蔡廷斡和朱少屏,还记得吗?黄炎培大悟,连说“好记性,好记性”。

隔日,毛泽东宴请黄炎培,桌上摆着茅台酒,周恩来、陈毅作陪。席间,陈毅提议饮酒联句,大家赞同。毛泽东率先作曰:

赤水河畔清泉水,周恩来续道:琼浆玉液酒之最。黄炎培接句:天涯此时共举杯,陈毅举杯一饮而尽,收句曰:惟有茅台喜相随。吟罢,众人不禁相视抚掌大笑。1952年冬,黄炎培到南方视察。途经南京时,陈毅特地以茅台酒宴来欢迎他。席间,陈毅又提到了那首《茅台》诗,并感慨曰:“当年在延安,读任之先生《茅台》一诗时,十分感动。在那个艰难的年代,能为共产党说话的,空谷足音,能有几人!”

陈毅即席步原韵和诗二首,以答谢黄炎培。其一曰:

金陵重逢饮茅台,万里长征洗脚来;深谢诗笔传韵事,需在江南饮一杯!黄炎培听了也很感动,端起茅台酒,紧紧握着陈毅的手,当场亦和诗一首:

万人血泪雨花台,沧海桑田客去来;消灭江山龙虎气,为人服务共一杯!一个是元帅诗人,一个是民主人士,以文会友,以诗传情,共同谱写了一曲统战佳话。

建国效力,共愿强盛

1949年6月,黄炎培作为民建代表出席新政协筹备会,被推为负责草拟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小组副组长(组长董必武)。8月,组织民建成员批判美国公布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0月9日当选为常务委员)。10月19日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兼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在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副委员长。1959年、1964年继续任此职。1954年至1965年任二、三、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至1962年任民盟中央常务委员、委员。他又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主要负责人。随着民建中央机构的演变,先后任全国会务推进委员会召集人、总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任职期间,黄炎培勤政廉洁,努力为人民服务。他和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坦诚相见,时有书信往还。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亦时有建议。如,关于土地改革的实行,他主张先试点后推广,1950年6月与李济深、陈叔通、沈钧儒联名提出“请先就各大行政区,各择若干县或乡实行土地改革案”;1954年讨论宪法草案时,提出了国家元首仍称主席不称总统、以中央人民政府为最高执行机关、中央以下各级一律称人民政府的建议;1958年1月提出“提倡平地深葬,避免可耕地的浪费案”;1959年12月22日在人大常委会谈话会上提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不要变动的意见,等等。

家乡建设,牢记在心

20世纪20年代,随着川沙经济的发展,陆上交通已经明显不适应。1921年1月,黄炎培、张志鹤、凌云洲、顾兰洲、陆竹坪、陆莲溪等发起组织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筹划修条铁路。3月拟定招股简章,总股金50万元。后因工程浩大,决定分段实施。先募股金15万元,每股20元,在上海市区和川沙城内分别设立了股金收款处,认股者踊跃,很快募集到所需资金。1925年10月,庆宁寺至龚家路口一段工程竣工通车。沿线设庆宁寺、金家桥、新陆、邵家弄、曹家路、龚家路6站,每日乘客达千人,许多在沪的外国人也三五结伴乘火车来浦东郊游。这时,川沙城的居民可坐小轮船到龚家路再换乘火车。翌年1月,上川公司按原定计划,又募集股金15万元,修筑龚家路至川沙线路段,7月10日通车,增设大湾、小湾、暮紫桥、川沙站。1934年5月,上川公司与川沙县政府订立租用川钦县道合同,将上川铁路向东延伸至小营房。原在四灶港北的川沙站搬至川沙镇北重建。1936年3月,又从小营房向南修筑至南汇县的祝桥镇。至此,上川铁路全长达35.35公里。上川铁路促进了浦东地方经济的发展。直至1975年11月,上川铁路在经营了50年后被拆除。

晚年的黄炎培虽为国家领导人,仍念念不忘家乡。1963年他视察川沙毛巾工业后,写信给当时的纺织部副部长荣毅仁,说:“上海川沙是我国毛巾生产的发源地,但到目前还是原始的手工生产方式,要改变这一落后面貌。”纺织部很快拨出了一批自动织机装备川沙各厂,使川沙的毛巾工业设备从木机、铁机时代跨越到自动织机时代。毛巾的品种、质量和产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教育功绩

川沙学堂

川沙办学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开始。1904年亡命归来后,先在上海南市城东女学和丽泽小学任教,后应爱国实业家杨锦春(斯盛)之聘办广明小学和广明师范讲习所。1905年与张骞等人组织江苏学务总会(江苏省教育会的初名),任常务调查干事。1906年得杨斯盛出资银12万两在浦东六里桥创办浦东中学和浦东小学。他认为“要救中国,只有到处办学堂”,“教育为救国唯一方法”。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在省教育司长任上,拟定了《江苏教育行政五年计划书》,其中不但规划了各县小学、师范学校、中学、农校、工校的校数和办学地点,而且还有关于大学、留学生、图书馆、博物馆设立。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黄炎培不负期望,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受知于蔡元培、张元济。不久,因学潮退学,临别蔡元培先生赠言:“你们应该组织起来更好地进修,愿回乡办教育的也好。”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公布《高等中小学堂章程》,令各省把书院改办学堂。年底,黄炎培、张志鹤等联名呈文川沙厅,请将观澜书院改为川沙小学堂,川沙从此有了公立小学。初创时办学极为困难,黄炎培自己每天兼任3教时课务,却不领薪金,靠分送考中举人时的文章所得酬金维持生计。每天安排体育课,以强健学生体质。他还与张志鹤、邵力子等一起编译了7万字的《支那四千年开化史》,作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首列历代大事年表,次地理、人种,再按各历史阶段分章叙述,简明扼要,极便省览。据说学校质量当时在江苏省名列前茅。1947年,黄炎培和表弟孟征祥夫妇商量,把自己幼时就读的东野草堂办成荫余小学,纪念外祖父孟荫余先生。

震修学堂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上海知县裴大中在浦东杨家渡斗姥堂(今浦东南路)创办杨家渡义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黄炎培等改办新学,易名震修学堂。1961年改为黄浦区第二中心小学。

职业教育研究会

1916年9月,黄炎培在江苏省教育会内设立了职业教育研究会。经多方联络,得到工商界巨子及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的资助(从1917年起5年内,每年1000元)。

中华职业教育社

1917年5月6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被推任办事部主任。在7月由教育界实业界名流马相伯、蔡元培、张元济、宋汉章、聂云台、穆藕初、黄炎培等48人联名发表的《宣言书》、《组织大纲》中提出:“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曰吾中国现时之教育,不惟不能解决生计问题,且将重予关于解决生计问题之莫大障碍。”“而求根本上解决此问题,舍沟通教育与职业,无所为计。”“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同时宣布,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目的,是推广、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力求做到学校无不用之成才,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

职教社在城市办了职业补习学校,在乡村也办了职业学校。1926年6月与其他单位一起在江苏昆山徐公桥试办了乡村改进试验区。但1927年4月国民党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后,职教社遭受打击。5月19日,黄炎培以“学阀”罪名被通缉,避居大连。后经蔡元培、邵力子等人向蒋介石说情,才被准予返回上海。1928年6月,辞去职教社办事部主任职。

《教育与职业》

1917年10月25日创办了《教育与职业》杂志。

中华职业学校

1918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后来又添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学生实行半工半读。黄炎培亲订了“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办学方针和“敬业乐群”校训,并进一步明确说明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黄炎培是第一个提倡“增加生产从教育入手”的人。

定海公学

1921年,旅沪同乡刘鸿生先生捐资银行23.2万元,创办定海公学(即今舟山中学)。创办时,刘鸿生先生聘请黄炎培、陶行知、陈鹤琴为办校顾问,在筹建过程和教学期间,负责规划设计以及延聘师资等有关事宜。陶行知先生还介绍多名有名望的进步教师如钟悌之等人到该校任教。抗战胜利后,刘鸿生先生在上海国际饭店邀请黄炎培、陶行知、陈鹤琴,商议舟山中学恢复和发展大计。当时,袁仰安和我也应邀列席,刘先生说:“我当年捐资创办定海公学,出于游子思乡之情;但自己是搞实业的,对教育才疏学浅,因此聘请了我国教育界的三位权威指导办学,才使舟山的教育事业得以很好的发展。”

经三位教育家的具体策划,该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在当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校长董景安,留学美国专攻教育,原为上海著名的沪江大学副校长;文史教师曹馥山,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等等。此外,为了提高外语水平,该校还从美国聘请美籍教师两名。学校师资阵容之强在当时确为全国同类学校所罕见。

黄炎培、陶行知、陈鹤琴三位教育界权威对舟山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确是值得舟山人民崇敬与怀念。

《生活周刊》

1925年10月创刊的《生活周刊》,经邹韬奋接办后,逐渐关心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由每期印数只有2000份的刊物变成了很受读者欢迎的发行数万份的刊物。

甲子社

1924年7月,黄炎培与史量才、马士杰等人发起创办了专门搜集史料、编辑图书杂志索引的人文类编辑出版机构甲子社。从甲子社成立起,即注重收藏过去和当时的重要报刊,编制报刊要目索引,以供参考。

1930年甲子社编印出版以现代经济史料为中心的《人文月刊》和丛书,《人文月刊》是全国首创的检索刊物。

1931年甲子社第六届年会议决,改名人文社,设人文图书馆筹备处。1932年计划建筑馆舍,经该社第七届年会议决,如有私人独力捐助购地建筑费及基金者,即以其人之名名此图书馆。

鸿英图书馆

1932年6月25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史量才、穆藕初等123名著名人士联名发起筹建上海图书馆公启。

1933年4月3日,上海实业家叶鸿英(1860~1937)捐款100万元,设鸿英教育基金董事会,专办图书馆和乡村教育,蔡元培为主席,穆藕初等为副主席,黄炎培、钱新之等为常务理事。董事会决定人文图书馆全部图书归入鸿英教育基金董事会所拟办之鸿英图书馆。

《救国通讯》

1931年12月23日,职教社创刊《救国通讯》(1934年1月改名《国讯》),刊头揭示了“干救国工作须有四种根本上之修养”:高尚纯洁的品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

《宪政月刊》

1944年1月创办《宪政月刊》,在第二号发表《愿全国上下尽力奉行约法来练习奉行宪法》一文,主张政府先训练一批守法人员。由《宪政月刊》社出面每月召集一次文化、实业界人士及参政员参加的宪政座谈会。1944年9月以后,这种座谈会扩展为有成千上百人参加的讲演会。成了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讲坛。

书法功底

黄氏不以书法专门,长期从事文教政事工作,儒雅过人。擅行楷书,结体略参碑学,个别字不时拓横引竖,以求势态,但总体仍以端稳平正为基调;用笔则圆笔内敛,纯为帖学路数。

猜你喜欢
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

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透碧霄·舣兰舟
宋代查荎

舣兰舟。十分端是载离愁。练波送远,屏山遮断,此去难留。相从争奈,心期久要,屡更霜秋。叹人生、杳似萍浮。又翻成轻别,都将深恨,付与东流。

想斜阳影里,寒烟明处,双桨去悠悠。爱渚梅、幽香动,须采掇、倩纤柔。艳歌粲发,谁传馀韵,来说仙游。念故人、留此遐洲。但春风老后,秋月圆时,独倚西楼。

水仙子·次韵

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十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宋代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青玉案·征鸿过尽秋容谢

征鸿过尽秋容谢。卷离恨、还东下。剪剪霜风落平野。溪山掩映,水烟摇曳,几簇渔樵舍。

芙蓉城里人如画。春伴春游夜转夜。别后知他如何也。心随云乱,眼随天断,泪逐长江泻。

两汉李陵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咏莲
宋代杜衍

凿破苍苔涨作池,芰荷分得绿参差。

晓开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

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
五代李煜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夜坐
宋代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闽中秋思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古诗词
诗人合称
©大醍醐网 沪ICP备2024079225号 反 馈